目前我国多地正在制定到2020年的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内容涉及产业布局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能源结构及交通结构的调整、扬尘天气的控制等多方面。其中,推进散煤治理,加快能源清洁化利用仍是重点。
这是记者从22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清洁供暖峰会”上了解到的。
据与会专家介绍,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至2016年,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总体明显改善,但冬季采暖季重污染天数、PM2.5浓度依然居高不下。这背后,散煤燃烧是重要原因。
“一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强度是正常电厂排放的5-10倍。”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洲其在会上表示。
为此,我国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各地政府也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清洁供暖改造路径。
“我国北方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补贴配套等方面差异较大,进行清洁供暖,采取的方法和实施的路径也各不相同,还面临着共性或个性的问题,比如改造资金不足、改造后居民负担增加、部分农村房屋建筑不达标等影响着清洁供暖效果持续发挥。但毋庸置疑,清洁供暖是大势所趋。”陈洲其说。
据陈洲其介绍,2017年我国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578万户,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超过394万户,削减散煤消耗约1000万吨,淘汰燃煤小锅炉超过5.6万台。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北京、天津、河北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即“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55.4%。
“去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三条措施。首先是散煤治理;第二是散乱污企业的整治;第三是重污染天气的有效应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说,对散煤的治理,或者说能源清洁化利用,将是未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6年至2017年期间,散乱污整治和散煤治理对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分别贡献了27%和21%。”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部副主任冯相昭给出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判断。
冯相昭建议,未来散煤治理应从生产端加强管控,将环保标准纳入煤炭产品标准,从源头控制生产企业;加强立法,尽快为基层人员散煤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型煤作为取暖改造的过渡型托底政策,可通过“优质、减价”方式加以推广。
此外,与会专家认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与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仅站在今天的资源角度来考虑,要用明天的‘能量’解决今天的问题,构建实现能源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经济能源生态系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表示。(来源:新华社)